最近據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和商務部研究院發布了《中國商業保理行業研究報告》,指出企業應收賬款規模持續上升風險加大,全國企業應收賬款達20萬億元以上。從深層意義上說,企業應收賬款是國家經濟運轉狀況的“晴雨表”;如此巨大的企業應收賬款,不僅折射了實體經濟資金之困、融資之難、發展之艱,更曝露了整體經濟形勢之困:
“三角債”有卷土重來之虞。
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;因應收賬款形成企業“三角債”死扣,把中國經濟拖進了“泥潭”;中央政府為此在全國開展了清理三角債行動,并注入了500多億元資金方解開三角債“死結”。當前,三角債“幽靈”徘徊,20萬億元應收賬款占去了2012年全國銀行信貸總額近三分之一;意味著企業大量貸款被相互拖欠著,無法在實際經營中發揮作用。據國家統計局數據,2012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總額82189.9億元,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7.63%;2012年10月底,2471家上市公司應收賬款達2.22萬億元,同比上升近18%;同時與宏觀經濟休戚相關的基建制造、煤炭鋼鐵、化工有色等大行業的應收賬款達到30%—40%;2012年前三季度煤炭開采業、服裝業應收賬款同比分別增長了79.65%和40%??梢?,全國企業已形成一條以產業鏈為主線,因上下游企業相互之間拖欠、拆借貨款而形成“三角債務鏈”,新一輪三角債已成中小企業發展障礙。
經濟形勢有繼續下滑之危。
清償20萬億應收賬款,靠企業提高管理水平、挖潛革新、調整生產結構很不現實,一方面需要時間,短期內難以奏效;另一方面需要資金,相互拖欠以及銀行“釜底抽薪”行為,已使相當多企業無能為力;而部分企業為解資金燃眉之急,轉向民間高息融資,會陷入“飲鴆止渴”危局。因此,解決企業應收賬款出路有兩條:一是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好轉,特別是外貿出口和國內消費需求增長;而目前歐美等經濟發達體尚末走出谷底,復蘇緩慢;同時,其不斷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,更加劇世界經濟局勢動蕩,尤其對中國帶來了輸入性通脹壓力;而拉動國內消費需求因收入分配差距導致社會兩極分化,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缺陷等因素,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。二是增加銀行信貸供給消化企業應收賬款。此方法固然靈驗,但其后果必以高通脹率和犧牲民眾生活幸福指數為代價。今年兩個月以來由于央行溫和寬松的貨幣政策,使CPI大幅反彈,特別是2月份的CPI已同比上漲3.2%,創10個月以來新高。這種經濟兩難困局,表明經濟繼續下滑趨勢短期難以扭轉。
實體經濟有履薄冰之險。
20萬億應收賬款已把企業壓得喘不過氣來,這在溫州等經濟發達地區已表現得淋漓盡致,大量中小企業被巨額“三角債務鏈”綁架,時刻面臨著多米諾骨牌式資金斷鏈危機,致“跑路潮”、“停工潮”頻現,對整體經濟發展產生了強烈殺傷力。若不及時注入資金來稀釋應收賬款,不僅會加劇企業之間經濟糾紛、分散經營精力,還會催逼不少企業病急亂投醫,鋌而走險參與社會高息融資活動,以緩解經營資金及應付債務之需。企業一旦參與社會高息融資活動,其后果非常危險:其一,直接推高社會融資成本,使所有資金匱乏企業付出成本代價越來越高,愈發加劇社會融資環境惡化,企業經營也會更加艱難;其二,會誘發越來越多的社會資金從銀行體系流出,加入社會融資行列,造成社會信用活動失控和失范,導致資金流入虛擬產業和投機領域,吹高“泡沫經濟”,從而加劇實體經濟資金困局。
銀行部門有陷進退維谷之艱。
形成20萬億應收賬款,重要原因雖在企業自身,但銀行信貸不給力以及信貸調整偏向亦難脫干系。從銀行部門來說,對陷入債務危機的企業是放貸還是收貸?陷入兩難境地。如果增加信貸投放,必有三種擔憂:一是央行擴大貨幣信貸規模,既受宏觀調控政策制約,又擔心貨幣信貸投放過快,加劇市場流動過剩,帶來通貨膨脹,對改善民生不利;二是擔心突破存貸比,受到監管當局制裁;三是擔心貸款越累越大,如果企業搞不活,會導致不良貸款率大幅反彈,從而突破監管紅線。前段時間浙江溫州等地銀行抽貸產生強烈社會反響就是最好佐證。而如果不放貸甚至收縮貸款,雖不用冒貸款損失之險,但同樣會產生兩種后果:一是大量實體企業難從債務鏈中解脫,“三角債”風越刮越猛,最終危害實體經濟發展;二是企業深陷資金困難,銀行“該出手時不出手”,會遭到社會輿論廣泛詬病,對銀行經營帶來不利影響。